AI生成的文案为什么容易限流?我给大家几个实战经验

分类:头条号写作技巧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30日浏览次数:16

AI生成的文案,语言结构太规整了,每句话的长度差不多,用词也特别标准,那种感觉就像照着模板填出来的,读者一眼就能看出不是真人写的,平台也有专门的检测机制,会判断内容是否是批量生产出来的,如果被判定为机器生成,就会限制传播。

还有一个重要问题,ai大模型生成的文案,逻辑太完美了,起承转合都很顺畅,可是真人写作会有一些自然的停顿,会有情绪的起伏,会有偶尔的重复强调,这些不完美的地方,恰恰是真实感的来源,工具写出来的内容,缺乏这种随机性和不规律性。

同样的文案内容,AI大模型往往给出相似的表达方式,用词也高度一致,这就造成了内容同质化,平台上如果同时出现大量相似内容,就会被判定为低质量内容,自然也就不会得到推荐。

那么,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,我总结了几个有用的方法和经验。

开头部分一定要自己重写,用真实的个人经历或者具体的场景引入,比如「昨天我刷到一个视频」,这种口语化的表达,会大大降低被识别的概率,千万不要直接使用AI生成的开头。

句式要长短结合,一句话可以很短,「真的有用」,也可以适当拉长一点,「这个方法我试了三个月,确实有效果」,这样读起来节奏感更强,也更像真人说话的方式。

加入一些真实的细节。比方说具体的时间、地点、数据,这些细节会让内容更有说服力,也更不容易被判定为模板化内容,比如我朋友上个月用这个方法,播放量从500涨到了5000,这样的表述比「效果很好」要真实得多。

多读几遍自己写的文案内容,把那些看起来非常正式的词换成日常的表达,比如把因此改成所以,把综上所述直接删掉,把首先、其次、这种明显的逻辑词去掉,让文字内容更接近平时聊天的感觉。

最后一点经验,我们写完后再检查一遍,看看有没有明显的AI味道,比如过度使用排比句、每个段落结构完全一样、用词过于书面化等等,发现问题我们快速调整一下。
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几个真实的实战经验。